庆元荒野茶 ,并不是一个新近的概念,据《茶叶通史》记载,早在唐朝,茶便在庆元普遍种植,乡民至今仍保留喝大碗茶的传统习俗。
为何这里会生长出好茶?答案基于科学——翻开庆元地图,北纬27度横贯东西,这是一条世界公认的茶叶生长黄金带,分布此间的茶树,受海拔、小气候、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地表生态影响,风格、个性、天然有机质含量显现出与基地茶显著的差异,茶叶品质由此形成,且在别处无法复刻。
然而,孕育好茶的庆元山林,生态优越但人迹罕至,采摘不便加上单位时间的采摘量过少,导致茶农的买卖难以维持生计。50多年前,无论是村集体茶园还是纯野生茶种,都逐渐无人问津,沦为名副其实的“荒茶”、“野茶”。
如何将这些隐匿深山的资源“变废为宝”?很显然,荒野茶要获得与自身品质相匹配的市场地位,关键在于建立茶产业圈的产品认同,以及足够说服消费者的地理概念和品牌认知。极富实践精神的庆元人,开启了一场赋予荒野茶以商业价值的富民强村探索。
庆元荒野茶 之荒野寻茶
“你来晚了。”这是见面时,庆元县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叶大华说的第一句话,“这儿的茶,都是清明后的半个月里采摘加工的。”按《大观茶论》的说法,“植茶之地,崖必阳,圃必阴”,这意味着茶树适合生长在阳光能照射到的向阳处,又必须有遮阴之物。对于这样的自然条件,庆元恰能满足。
然而翻山越岭寻茶,并不惬意。从庆元巾子峰国家森林公园的庆元林场入口处下车后,我们在泥泞山路中步行了近30分钟。林间黑褐色的砂土黏性低,排水性强,适合植物生长却不利于行走,而茶树生长在丛林中,虽然远远能看到,真要走到眼前却很费脚力。顺着山路手脚并用往高处攀,不一会儿就坠入潮湿的空气中。盛夏七月,虽然山风仍带着清凉,但登山陟岭没多久,便满身大汗。巾子峰遍布高低起伏的小土包,很难找到完全平坦的区域。
这种复杂的地形,使茶树分布错落,不出几步,叶大华就会指着大树下的荫蔽处说,这儿有株茶。还有的茶枝与灌木、荒草犬牙交错,因为保持着原始粗糙的生长状态,没有修剪枝叶,仅凭外观,外行已经很难辨认出它们。拐进一条林荫道,叶大华眼前一亮,登上土坡,摘下一株矮树上的茶叶,让我嚼着尝一尝。一片茶叶足有半个巴掌大,表面看完全没有基地茶那种常见的清新精雅,但一入口,清冽的茶香就在嘴里肆意绽开。他说,这是没有施过化肥农药的滋味——不涩不苦,浓醇深长。
但说实话,这些茶树并不漂亮。树丛小,枝叶乱,看上去东倒西歪,甚至包括一株被当地人称作“庆元茶王”的老树。叶大华引我走近观察,直到聚焦于破土而出的粗壮根部,我才发觉其中的奥妙:它们并非弱不禁风,有的树干已经粗到无法一掌环握,有的不过一米多高,有的则能长到六七米,物竞天择的结果是,荒野茶大多是大叶种茶,因必须与周遭植物群竞争营养资源,所以只能拼命扎深根系,叶片也厚实肥大,有着明显的蜡质感,能存住更多风味物质,口感自然浓郁、张扬、悠远。
“茶树与其他乔木、灌木共生,密度就不会过高,养分和湿度都能控制得比较好。”叶大华说,巾子峰只是庆元荒野茶的“家园之一”,全县1.05万亩荒野茶在19个乡镇(街道)都有分布,海拔跨度达400-1400米,“别看叶片上有不少虫洞,但其实不需要人为介入解决病虫害,毕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这些茶树也生长了几十上百年,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合适的,虽然产量会因此低一些,但品质很稳定。”
庆元荒野茶业塑型
“野者上,园者次。”早在1200年前,茶圣陆羽就认为茶叶的品质,以自然生长在山野中为最好,以茶园中栽植为次。抛荒或野生的茶,虽然产量不高,但生长在极利于形成风味物质的山腹岩罅之处,比受阳光直射的大片茶园更能杂糅出独特口感。“种性稳定的基地茶,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好学生,而在时刻变化着的山野,随变化而不断吐故纳新的老茶树,有着千变万化的魅力。”来自龙溪乡大川村的吴远付,是庆元最早一批开发荒野茶的茶商之一。早在2007年,他就从村里流转了50多亩荒野茶山,投入绿茶生产。
大自然成就了荒野茶天然的优厚品质,但要把握茶叶最佳的状态,仍需要对环境里细微变化可能造成的变量有着清晰的预判,“采摘的时机稍晚或过早,或是选错了制茶工艺,叶芽就变味了”。

头几年,吴远付采用常规的基地工艺处理荒野茶,发现成品口感清淡、留不住茶香。所谓茶香,是由制茶的物质转化与风味聚合实现的。荒野茶青本味鲜明,并不需要复杂工艺加持,即便当地茶农在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等分支不断精耕细作,也都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呈现茶叶本身的特质与风味。但还有一部分香气,是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而加工不同种类的茶青,关键步骤截然不同。“以红茶为例,基本工艺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其中发酵最为关键。与基地茶相比,荒野茶叶片厚薄更不均,这意味着必须缩短发酵时间,否则就容易‘焖’出酸味。”吴远付坦言,绿茶上市的失败,使他更加专注于技术细节,“好的工艺,就是能把荒野茶的特性完全表现出来。”
评判一杯茶的优劣主要依据口感,但与其他红茶横向比对时,荒野红茶又会显出诸多个性。“普通红茶的口感四平八稳,而荒野红茶入口更醇厚,回甘也更快,当茶香完全漫开时,还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木质香。”几年龄的基地茶与几十年龄的荒野茶,在滋味上的鲜明差异,正是浓缩了时间的风味物质显现,这毫无争议的优势,也令吴远付的荒野红茶卖出了每公斤最高6000元的好价。
但口感只是成就好茶的因素之一。事实上,在产业发展初期,庆元荒野茶曾失利于“颜值”。“在野外自然生长的茶,叶片的厚薄、大小并不规则,加工成干茶后就显得不够漂亮。”浙江百山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进军坦言,在有着“斗茶”传统的南方市场,荒野茶“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我们将市场重心置于北方市场,并推出适合企业和私人订制的高性价比产品,稳扎稳打开拓客源。”
在庆元,像吴远付、吴进军这样的茶商数不胜数。在有着丰富植被资源的高山远峰,茶之味是环境演化的自然结果,更是“深挖茶资源,开发荒野茶”产业号角全面吹响的现实成效。时至今日,庆元荒野茶的生产经营主体已发展到17家,年产值达1237万元。而饮茶为乐,茶不厌精,也在这演进的过程中,化作庆元茶人的产业追求与对茶的理解。
庆元荒野茶 统筹发展
生长在岩壁上、山坳间的荒野茶,从不以一望无际的茶海示人,其生长的形态远比文字描述得更多彩多姿、自由自在,这也意味着,要实现对茶树的科学管护必须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破题之力,来自“有形之手”。去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工作站在庆元成立,从结对帮扶龙溪乡,延伸至江根、濛洲等分布着荒野茶的主要乡镇(街道),实现由点到面覆盖。在此期间,中茶所以“茶业提质增效”为课题,协助庆元制定茶产业规划,在“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一标,打造一个属于庆元的区域公共品牌”进程中领衔挂帅。
科学加持的强大助力,为 庆元荒野茶 产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改变。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日间管理变得更加规范有序。“在高山密林里,必须让茶树保持自然生长,农药化肥是被严格禁用的,以确保不破坏原生环境。”叶大华告诉记者,高山云雾增加了环境湿度,使阳光在雾中散射,能降低直射茶树的烈度,“但乔木树冠如果过于密集,会导致下层光照不足,所以我们会对位于茶树上方的大树冠进行适当疏剪,确保茶树的正常生长。”
与此同时,庆元县城的石龙街上还建起了一条“茶街”,吸引茶企集聚,引导荒野茶的生产销售渐成体系。2019年,“茶二代”吴明军创办了雾峰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在“茶街”开出门店,专卖自家产制的荒野茶。“我们舍弃了传统的纸托包装,改用三角铝箔袋,避免茶叶被杂质串味。”同样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的吴明军,对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好茶叶不是炒起来的,而是一步步做出来的,我们得弄清茶的渊源,形成优质茶的核心资源,还得有好的包装——不仅指包装材料,更重要的是品牌包装、文化包装。”

这样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去年5月,庆元举办了荒野茶开发启动仪式暨首届“斗茶”大赛,打响了荒野茶公共品牌建设的第一枪。目前,庆元已成功培育百山茶叶、龙溪茶叶、沁园高山茶叶等龙头企业,打造了“斋郎红”“七叶集”“瘦金芽”等10多个荒野茶产品,其中“七叶集”荒野红茶斩获了被誉为“中国茶界奥斯卡”的中茶杯红茶类金奖,“瘦金芽”荒野白茶则在香港拍卖出了每公斤28万元的高价。
一杯荒野茶的芬芳甘醇,在茶农与茶客之间,隔着独一无二的地理产区与时间沉淀的制茶工艺,而通过这杯茶,每个人都能清晰地体味到,生态与人心所共同造就的,庆元荒野茶那蓬勃而明媚的生命力。
文章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