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结对帮扶,助力庆元县龙溪乡茶产业发展

山海协作

“我们有这么好的茶园,但是做茶普遍是中年人,年轻人少、技术落后、茶产业工艺水平低……”

一系列茶产业发展难题曾一度困扰着庆元县龙溪乡。2018年以来,在中茶所的倾力帮扶下,这片地域偏远的浙西南深山茶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不论是茶产业发展还是“茶香小镇”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结对帮扶干部扎根茶园沃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从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到乡村振兴的“新赛道”,他们为茶农的增收倾尽全力出谋划策,用脚步丈量茶园,以真诚浇灌振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结对帮扶,助力庆元县龙溪乡茶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茶所)通过专家工作站、星期天工程师、共富技能学堂等项目,联合党建活动定期开展茶产业工艺培训,有效提升了龙溪茶产业工艺水平。同时,“星期天工程师”、科技特派员等人才深入农村和产业一线,实现“人才飞地”新作为,提供新种茶园的规划工作,协调茶苗调运,技术指导新茶苗种植,荒野茶基因测序等服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结对帮扶,助力庆元县龙溪乡茶产业发展

近年来,中茶所专家走进龙溪乡现场指导。龙溪乡依托科研机构技术支持,建立了集测土配方施肥、外源叶面补充施肥、绿色防控、植保无人机防治等技术于一体的高山生态茶园轻简栽培示范点,解决了劳动力流失背景下的产业发展问题。植保无人机盘旋在510亩高山生态茶园,土壤养分测定数据转化为精准施肥方案,传统茶乡插上了科技翅膀:坡地茶园管理效率提升3倍,农药肥料利用率提高20%,47户茶农的300余亩茶园亩效益增长500元,户均增收超2000元/年。

今年,中茶所进一步启动荒野茶基因测序服务,通过叶片基因比对为每株古茶树定制工艺方案,因茶施技,使每一片荒野茶都能制成最适合的茶品,进一步推动龙溪茶产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跨山指导、争取政策、输送技术,引荐“炒茶大师”入住龙溪,送技术、送订单,龙溪茶业迎来质的飞跃,铆劲迈上乡村振兴路,龙溪村民的钱袋子也逐渐鼓了起来。

“乡亲们来领钱啦!我们2024年的采茶工资,第一个是吴昌会,23812元……”2024年,龙溪乡共有66位村民在鱼富共富工坊参与采茶劳作,他们的采茶收入达到107.6万元。龙溪乡目前已建起了3000多亩的名优茶基地,茶叶成为了龙溪乡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带动800多人就业。

自结对帮扶以来,龙溪时刻感受着浓郁的“中茶情”,中茶所帮扶干部把龙溪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从建设3000亩名优茶基地到打造“茶香小镇”,从修复浙闽游击队遗址到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中茶所专家既当技术员又当规划师。研究员肖强为结对户联系康复治疗解放家庭劳动力,副乡长郭华伟手把手教农户线上销售,博士张少博为优化专业制茶流程帮助修订《龙溪茶叶加工技术规程》,多名中茶所专家共累计走访帮扶龙溪困难村民30余次,解决40余项技术难题,将“帮扶促共富”的承诺化作具体行动。

如今,“庆元特产”礼盒装进了龙溪香茶,“技能礼堂”培育出10余位茶艺能手,“龙溪荒野茶”品牌日益擦亮,2024年,在“丽水荒野茶”品牌建设启动仪式暨“庆有好茶·元于荒野”品鉴会上,龙溪乡茶企选送的“宋韵瘦金芽”荣获“茶王”称号,另有两款荒野茶分获白茶组和红茶组“十佳荒野茶”荣誉,产品远销浙闽、走向全国,茶农们在家门口就能端稳“生态饭碗”。

在中茶所的帮扶下,龙溪这杯绿茶更“绿”、红茶更“红”、荒野茶更“野”,“茶香小镇”十里飘香。

图/文:掌上庆元

上一篇文章
庆元荒野茶、庆元黄粿、庆元锥栗列入浙江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
下一篇文章
庆元县淤上乡“丽芸3号”四季豆喜获丰收! 庆元山地蔬菜系列报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庆元荒野茶星期天工程师结对帮扶龙溪乡